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鞍山市旧货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03:01:42  浏览:86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鞍山市旧货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

辽宁省鞍山市人民政府


鞍山市人民政府令第100号


  《鞍山市旧货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业经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七日市政府第十二届三十五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施行。

           鞍山市旧货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
            (1999年2月12日)



  第一条 为加强旧货业治安管理,保护合法经营,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根据公安部《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典当业治安管理办法》和《辽宁省旧货业治安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旧货业是指废旧金属收购业、典当业、信托寄卖业、拍卖业。
  凡在鞍山市地区经营旧货业,均应遵守本细则。


  第三条 公安机关是旧货业治安管理的主管部门,日常治安管理由其治安职能部门和当地派出所负责。


  第四条 经营旧货业的,应当具备下列安全条件:
  (一)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或场地,房屋建筑和经营设施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标准和消防管理规定;
  (二)有防盗设施和符合安全要求的贵重物品保管库房及保险箱柜;
  (三)有治安保卫、消防安全制度和相应的安全保卫人员。


  第五条 经营旧货业(除经营非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业外)的企业,应凭其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经营非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并向同级公安机关备案后,方准营业。


  第六条 个体户不准经营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业、拍卖业和典当业。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分的人不得经营典当行。
  在铁路、矿区、油田、机场、军事禁区和金属冶炼加工企业附近,不得设立废旧金属收购站点。


  第七条 经营旧货业,凡需关闭、歇业、合并、迁移、改变名称、变更法定代表人等,应当在十五日前向原发证或备案的公安机关申请办理注销、变更手续,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变更登记。


  第八条 旧货业严禁经营下列物品:
  (一)依法被查封、扣押和采取其它保全措施的财产;
  (二)各种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军警标志、制式服装和器械;
  (三)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及容器;
  (四)铁路、油田、供电、电信通讯、矿山、水利、测量和城市公用设施等专用器材;
  (五)来路不明或可疑的物品,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赃物或者有赃物嫌疑的物品;
  (六)国家明令禁止经营的其它物品。


  第九条 经营旧货业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遵守批准的经营范围,悬证、悬照营业;
  (二)收购废旧金属的企业在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时,应当查验出售单位开具的证明,对出售单位的名称和经办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以及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等如实登记;
  (三)典当、拍卖、寄卖行业在典当、拍卖、寄卖物品时,应当查验单位出具的证明和本人居民身份证,并对典当、拍卖、寄卖者的姓名、单位名称、住址、居民身份证号码及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凭据编号如实登记;
  (四)旧货业在经营活动中的验证登记,要如实详细登记,登记簿要妥善保管,接受公安主管部门的检查。


  第十条 经营旧货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做到: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承担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预防违法犯罪的责任;
  (二)旧货业经营负责人同时是本单位治安保卫工作责任人,负有教育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责任;
  (三)实行治安岗位责任制,服从和接受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和检查监督,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查找赃物,提供案件线索,及时打击销赃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注意通过收购、典当和寄卖的物品发现可疑人员,及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
  (五)收购、典当和寄卖的物品中,凡有公安机关通缉查寻的赃物和罪证(包括出售后的赃款),应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处理;
  (六)凡发现出售、典当和寄卖本细则第八条规定的可疑物品,应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查处;
  (七)严禁包庇违法犯罪分子和收赃、窝赃、销赃行为,严禁引诱、教唆他人进行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旧货业应履行下列治安管理职责:
  (一)保护旧货业的合法经营和权益,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二)严格治安管理,协助旧货业建立健全和实施各项治安管理制度,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三)指导旧货业的治安保卫组织,依靠从业人员查缉、惩办盗窃、销赃的违法犯罪分子;
  (四)掌握旧货业治安情况,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和治安隐患,督促其整改;
  (五)积极宣传国家有关旧货业治安管理法规,定期搞好旧货业从业人员的治安管理培训。


  第十二条 对违反本细则有关条款,依照下列规定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一)对违反本细则第五条之规定,未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擅自经营旧货业的,予以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未履行备案手续,收购非生产性废旧金属的,予以警告或者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二)对违反本细则第七条规定的,予以警告或者处200元以下罚款,并令其限期补办手续;
  (三)对违反本细则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对违反本细则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旧货业经营单位和责任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旧货业经营企业有权拒绝公安机关非治安部门越权治安管理。


  第十四条 对协助公安机关查获违法犯罪分子,作出显著成绩的旧货业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由公安机关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十五条 本细则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实施。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六日由鞍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鞍山市旧货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杭州市城市容貌规范》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关于印发《杭州市城市容貌规范》的通知

杭府法审告[2007]35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
  你办上报的《关于印发〈杭州市城市容貌规范〉的通知》(杭城管〔2007〕196号)文件已收悉,经审查,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
  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办法》(市政府第194号令)和《关于印发杭州市政府工作部门规范性文件审查办法的通知》(杭政办函[2003]250号)的规定,准予公布。


杭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二00七年十月十八日

杭州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
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杭城管〔2007〕196号

关于印发《杭州市城市容貌规范》的通知

各区城管办,各有关单位:
  《杭州市城市容貌规范》已通过市政府法律审查,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杭州市城市容貌规范


杭州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
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00七年九月二十三日




  前 言


  城市市容管理是一项确保市容市貌整洁有序、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工作,它对于杭州增强城市核心
  竞争力、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落实“标化、精细、长效”的市容管理,促进杭州市城市管理不断上新水平,根据《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浙江省城市街容标准》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提出。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杭州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杭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金瑞杭、王立平、王丽萍、朱姣君、冯立群、朱建明、王泰清、邹若望、樊丽
  娟、张琳。
  
  杭州市城市容貌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临街建(构)筑物、公共设施、城市绿化、广告标志、城市照明设施、城市河道、公共场所、施工工地的容貌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西湖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江)、萧山区、余杭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区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0001.1-D2000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通用符号)》
  GB19653-2005 《霓虹灯安装规范》
  JGJ50-200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CJJ 14-2005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CJJ 45-2006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HZCG001-D2005 《杭州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技术规范》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 (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临街建(构)筑物上的附属设施 Facilities Insfalled on the Outside of a Building along a Streeta 利用公共、自有或者他人所有的临街建(构)筑物设置的自有或公共的附属设施,包括空调室外机、空调支架、遮阳(雨)檐蓬及其它附属设施。
  3.2 公共设施 Public Facilities
  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包括环卫设施、市政设施、其它公共设施。
  3.3 废物箱(果皮箱) Litter Bin
  设置于道路和公共场所等处供人们丢弃废物的容器。
  3.4 垃圾容器(箱、桶)Rubbish Container
  投放生活垃圾的容器。
  3.5 户外广告 Billboard
  利用公共、自有或者他人所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场地、空间或车、船等设置的广告。
  3.6 店招店牌 Signboard
  用以表明经营性单位名称或性质的标志性牌子。
  3.7 景观灯光设施 Lighting Facilities for Landscape
  能在夜间形成城市景观的灯饰物。
  3.8 公共场所 Public Places
  人员密集、流动频繁的场所。
 ?3.9 主要道路Major Roads
  商业网点集中的繁华闹市路段;主要旅游点和大型文化、娱乐、体育、展览等公共场所所在地路段;城市的主干道及进出口路段,步行商业街;人流量大和公共交通线路多的路段;主要领导机关、外事机构所在地道路。
  3.10 重要地区Key Districts
  城市的主要对外窗口,包括车站、广场、特色街、风景点等。
  3.11 街巷 Streets and alleys
  城市支小路和居住区的生活便道。
  4 临街建(构)筑物
  4.1 临街建(构)筑物
  4.1.1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应根据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和建造,沿主要道路的建(构)筑物的体量造型及色彩风格应与周边建筑及空间景观的环境相协调。
  4.1.2 具有历史价值的建(构)筑物(包括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应保持原有风貌、特色,不得擅自拆除和改动,并符合《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
  4.1.3 主要道路两侧、重要地区周边的临街建(构)筑物立面应定期清洗和维护,保持整洁、完好。玻璃金属板类、贴面砖石材类等可清洗外墙,高层建筑的立面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其它建(构)筑物立面每两年清洗不少于一次;建(构)筑物立面为喷涂材料的每五年粉饰不少于一次;其他材质的,视材质情况定期维护,不得影响整体观瞻。
  4.1.4 主要道路两侧、重要地区临街建(构)筑物门前屋后不得设置实体围墙,分界一般采用绿篱、花坛(花池)、栅栏、透景或半透景围栏。围栏高度不超过180cm。
  4.1.5 街巷设置的围墙,其造型、色调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4.2 临街建(构)筑物上的附属设施
  4.2.1 基本要求
  4.2.1.1 安装牢固安全。
  4.2.1.2 维修及时,无破损、锈蚀,保持整洁及设施的正常使用。空调室外机和遮阳(雨)檐蓬顶端无垃圾杂物。
  4.2.1.3 丧失功能或闲置的附属设施应及时处理。
  4.2.2 空调室外机、空调支架
  4.2.2.1 原建(构)筑物在建筑设计中有统一设置空调外机位置的,应按指定位置安装,不得随意变更位置;没有统一设置空调外机位置的,原则上应统一安装在窗台外墙或阳台侧立面距窗台10厘米以下的中央位置。
  4. 2.2.2 空调支架设置应具备兼容性,主要道路、重点地区的空调室外机应统一设置防锈、透气、有较好散热效果的装饰网罩予以遮挡。已建建(构)筑物空调室外机应结合道路整治逐步统一设置装饰网罩。
  4.2.2.3 底层空调室外机底端距地面不低于250 cm。
  4.2.2.4 空调冷凝水应接入排水管道,不得随意排放。
  4.2.3 临街遮阳(雨)檐蓬
  4.2.3.1 主要街道两侧和重点地区临街建(构)筑物上不得擅自搭建遮阳(雨)檐蓬。
  4.2.3.2 同一建筑物上的遮阳(雨)檐蓬规格要求基本一致,色彩协调,防锈、防老化,其下沿高度不得低于240 cm,挑出外檐部分最宽不得超过150 cm。
  4.2.4 其它附属设施
  4.2.4.1 门窗、阳台、平台等无垃圾、杂物,无乱堆放、乱晾晒、乱搭建、乱吊挂。
  4.2.4.2 屋顶等公共部位应有效落实卫生保洁制度,无积水、暴露垃圾、卫生死角。
  4.2.4.3 临街建(构)筑物上外露的管、线、架等,应保持整齐、功能完好。
  4.2.4.4 主要道路两侧、重要地区建(构)筑物上不得安装外挑式防盗窗,经封闭的阳台、平台外墙立面色彩和外观应与原建筑物立面基本一致,且不得超出外墙立面。
  5 公共设施
  5.1 基本要求
  5.1.1 设置规范、布局合理、标志明显、造型美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1.2 及时维修,保持完好;随脏随洗(扫),保持整洁,无吊挂;无非法涂写、招贴。
  5.1.3 各类杆柱式公共设施,发生倾斜、断裂、倒地时应及时扶正或更换,保持直立整齐、醒目。
  5.1.4 各类管线检查井(孔)和箱盖无沉降、缺损、破裂或影响交通和安全现象。发生破损或丢失应立即设立警示标志,并及时更换安装。
  5.1.5 已建的架空线缆和杆架应排列整齐、保持完好,无废弃、多余线缆悬挂,并按规划逐步进行改造。各单位内部管线设施,不得跨越道路上空架设。
  5.1.6 公共设施上应标示管理部门的投诉电话等信息。
  5.1.7 废弃公共设施、固定障碍物应及时清除。
  5.2 环卫设施
  5.2.1 公厕标志及指示牌图形按GB/T10001.1-D2000中要求设置。新(改)建公厕应不低于CJJ 14-2005中规定的二类标准,并保持公厕内部及周边环境整洁。
  5.2.2 垃圾中转站垃圾日产日清,除臭、消毒设施齐全,保持周边环境整洁。
  5.2.3 废物箱、垃圾容器间、垃圾容器(箱、桶)应保持洁净,无积存垃圾,周围无废弃物、乱堆放现象。废物箱每日清洗不少于1次,垃圾容器间、垃圾容器(箱、桶)清运作业后,应清洗干净, 周边无散落、残留垃圾和污水、污迹。
  5.2.4 主要道路沿线不得设置垃圾容器间。
  5.3 市政设施
  5.3.1 道路设施
  5.3.1.1 保持平整,无破损、坑洼,并保持整洁。
  5.3.1.2 不得擅自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经批准作业时应按规定围护,悬挂标志牌。
  5.3.1.3 按照JGJ50-2001规定的要求设置无障碍设施。盲道上不得设置各类公共设施,不得停放机动车、非机动车。
  5.3.2 桥涵设施
  5.3.2.1 应当保持牢固、整洁、完好,确保安全。
  5.3.2.2 桥梁和过街地道的栏杆(扶梯)、隧道机非隔离带、高架道路隔音板整体应保持洁净、美观,金属主体或构件无锈蚀、残损现象。
  5.3.2.3 高架道路、立体交叉桥桥下地面应硬化或绿化,无沙土裸露,无乱搭建(构)筑物。
  5.3.2.4 过街地道、高架道路、立体交叉桥桥下无盲流、乞讨人员聚居。
  5.3.3 排水设施
  5.3.3.1 城市排水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实行雨、污水分流,排入市政管道,不得随地散排。
  5.3.3.2 排水口和管道应保持通畅,做到雨、污水不溢出,积水能及时排除,井盖表面无积泥。
  5.3.4 城市路、桥名牌
  5.3.4.1 设计、制作、安装应符合国家、省、市相关规定。
  5.3.4.2 牌面整洁,清晰醒目,文字规范并按标准配套汉语拼音或英语。
  5.3.4.3 路、桥名变更时应及时更换名牌。
  5.4 其它公共设施
  5.4.1 报刊亭无亭外设摊、吊挂现象。
  5.4.2 城市供水的计量水表无围压、堆占、掩埋,水表穴内洁净。
  5.4.3 消防、环卫、绿化取水栓设置符合要求,设施完好整洁,周围地面无明显塌陷,不影响车辆、行人安全。
  5.4.4 公交候车亭造型简洁、美观,并配置废物箱,站牌完整清晰,方便阅读,配有照明设施。
  5.4.5 各类岗亭等设施应按规划设计、行政许可的规定设置,不得在亭外堆放物品、废弃物等。
  5.4.6 健身设施、城市雕塑、园林小品应保持外观完好,使用安全正常。
  6 城市绿化
  6.1 城市绿化以绿为主,植物采取乔木、灌木、地被、草坪合理配置的方式,突出乔木的种植数量,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山、水、林、园、城相融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6.2 城市行道树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一路段的行道树品种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无缺株、死株。不影响机动车通行,没有与树体生长无关的悬挂物。
  6.3 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合理,并适当设置亭、廊、泉、石、雕塑等园林小品。
  6.4 城市绿地植物生长良好、形态优美、地面整洁、无泥土裸露。
  6.5 城市绿地内树穴盖板、绿化带侧石、园路、园林小品等各种绿化设施完好整洁,无破损。
  6.6 景观水体水面清洁、无漂浮物。
  6.7 古树名木生长良好,有明显的标志。
  7 广告标志
  7.1 户外广告、霓虹灯、招牌、宣传栏、信息栏等设置合理,形状、规格、色彩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安全牢固、完好整洁,并定期检查、维护,发现破损、断字断亮、残缺、陈旧现象及时修复、更换或拆除。
  7.2 广告标志的设置应符合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户外广告设置应符合HZCG001-2005规范,并在右下角需标明批准编号、广告业主、广告经营维护者和有效时间及联系电话。霓虹灯设置应符合GB19653-2005中的规定。
  7.3 经批准设置的户外广告、招牌、宣传栏等不得空置,内容应定期更新。
  7.4 店招店牌原则上实行一店一牌,同一建筑物上的店招店牌设置高度应基本一致,招牌的风格、色彩与主体建(构)筑物相协调。
  7.5 利用城市道路空间资源设置的各种导向牌、标志牌等设施应统一设计、合理布局,并保持整齐、醒目和完好。
  7.6 经批准设置的临时性户外广告应按规定时间、地点、形式、规格等设置。并加强维护、保养,出现残损、陈旧及时更换,有效期满后,应及时拆除。
  7.7 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车载广告,应保持完好、整洁,不得影响交通视线。
  7.8 主要道路两侧的各种商店橱窗应展示企业文化和经营特点,并结合季节、节日变化和新产品宣传,力求做到新颖美观。
  8 城市照明设施
  8.1 新建、改建道路上的道路照明设施和景观灯光设施的设置应当与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并符合节能绿色的要求。
  8.2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应符合CJJ45-2006的设计标准。同一条道路的路灯杆型、灯具类型、外型配色应整体协调,整齐美观,并与道路两侧建(构)筑物风格相协调。
  8.3 城市照明设施缺亮、破损应及时修复。
  8.4 路灯、灯具、灯杆应定期清洗(油漆),保持灯具应有的发光亮度和容貌。
  8.5 主要道路临街建(构)筑物、广场、绿地、城市主要入城口的高层公共建(构)筑物、大型桥梁、隧道、过街地道、高架路等、城市标志性建(构)筑物,应按城市夜景规划设置景观灯光设施。
  8.6 景观灯光设施的设置尽可能不影响白昼的效果,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不损坏公共设施,不影响市民正常生活、不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不有碍城市容貌。
  8.7 居住区附近的照明设施,应采用节能、柔和的光源,避免过强光线射入居室,干扰居民作息。
  9 城市河道
  9.1 定期疏浚、科学引配水,使水体流动,并符合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
  9.2 河道整治应当服从城市总体规划,保护河道的历史风貌,符合城市人文景观及生态要求。
  9.3 河道两岸建(构)筑物应与河道景观相协调。
  9.4 河道两岸不得搭建违章建筑、不得垦植。
  9.5 河道附属设施无破损,保持完好。
  9.6 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倾倒各类废弃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不得洗涤、游泳、洗澡、垂钓和用网箱等工具从事河道养殖或捕捞作业;不得擅自搭建建(构)筑物和阻水设施,不得填堵河道、占用和挖掘城市河道。
  9.7 河面无漂浮物,水体无恶臭、无异色、无异味。
  9.8 河道驳坎保持完好无缺损,并具有地域特色。
  9.9 航道设施应按规定设置,船只停靠在规定码头,并保持整洁、完好。废弃船只及时清理,不得影响其它船只通行。
  9.10 船舶装运垃圾、粪便和易飞扬散装货物时,应密闭加盖,无裸露。
  9.11 各类码头、船舶应合理配置足够的环卫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
  9.11 公园绿地内的水体应做到清澈,无垃圾杂物漂浮。
  10 公共场所
  10.1 应保持洁净、有序,合理配置环卫设施,并有效落实卫生保洁制度,无纸屑、烟蒂、果皮、污水、污物,无垃圾满溢,保持整洁。
  10.2 容貌秩序井然,无占道经营、乱堆乱挂乱建、违章设摊、人员露宿、流浪乞讨、拉客拍照现象,无超出门窗外墙摆卖物品,无违法散发小广告,无非法涂写招贴。
  10.3 沿街单位、住户实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度,即保持责任区清洁、保护责任区内绿化设施、维护责任区内的市容观瞻。
  10.4 城市道路上行驶的各种机动车辆标志完整醒目、车身完好、车容保持整洁。车辆运载散体、流体货物应该密闭、覆盖,运输途中无抛撒、滴漏、吊挂。
  10.5 批准利用公共场所、广场等举办文化、商业等活动,应按审批的时间、内容和要求定时定点设摊、收摊,自备垃圾容器,并及时清除产生的垃圾等废弃物,不影响市容环境和交通,保持整洁。
  10.6 经规范设置的便民服务点应统筹安排、规范定点,保持地面整洁,按时撤摊。
  10.7 应合理设置无障碍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
  10.8 洗车场应保持经营场地和周围环境整洁,无违章占道经营。场地内部地面硬化,排水畅通,无污水横流,无乱堆放垃圾、杂物,无乱挂晒现象。设有污水处理和泥沙沉淀设施,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应经处理并符合纳管标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或收集处理后回用。
  10.9 机动车、自行车库(场)设置地点合理规范,车辆定点划线停放,整齐有序,不得占用道路无障碍设施和绿化带。
  11 施工工地
  11.1 基本要求
  11.1.1 实行封闭式施工,工地周边必须设置围护设施,并保持稳固、整齐、清洁。
  11.1.2 施工现场应设有符合规定的施工、警示标志,并保持完好、整洁。
  11.1.3 按时施工,无噪音扰民现象。
  11.1.4 施工用的散体材料应当采取遮盖等防尘措施,不得污染环境;成品、半成品及原材料,应堆放整齐,并保持环境整洁有序。
  11.1.5 工地内应设置排水及泥浆沉淀设施,无因乱排放导致城市污水管道堵塞、河道淤积及道路积水现象。
  11.1.6 工棚整洁、整齐、美观、统一、协调。
  11.1.7 工程竣工时应做到工完场清,无废弃物和临时设置的设施。
  11.2 建筑施工工地
  11.2.1 周围必须设置不低于250cm的遮挡围墙,实施墙体美化;施工现场整洁,物料堆放整齐;工地出入口地面硬化,同时设置相应的车辆冲洗设施,保证净车出场。
  11.2.2 施工现场合理配置足够的环卫设施,生活(建筑)垃圾应及时清除,无暴露堆放。
  11.2.3 工地污水按规范排放。
  11.3 市政施工工地
  11.3.1 周围必须设置不低于180cm的围护设施,并设置夜间照明设施。
  11.3.2 施工现场作业应采取浇湿等措施严格控制扬尘污染,不得污染周围环境。
  11.4 拆迁、待建工地、储备地块
  11.4.1 无乱倒垃圾和乱堆乱搭乱建现象,保持环境整洁有序。
  11.4.2 拆迁工地在拆除房屋时应有安全防护设施,拆除后现场应及时清理,并与 周边环境相协调。


农村土地纠纷案件成因探析

——兼议土地承包法立法缺陷

杜海军


【内容提要】近年来,东营市尤其是垦利县土地纠纷案件大量增加,影响了社会稳定。法院对该纠纷的处理成了防止纠纷扩大和激化的一道屏风。本文作者寻根溯源,试图找到纠纷的症结所在,提出处理该纠纷的见解。
【关键词】土地纠纷 特点 成因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中的80%是农民,农民世代耕作,辛勤劳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党中央尤其重视农民问题,强调确保农民的利益和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在新形式下地位显的尤为重要。2002年8月29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该法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在新形式下颁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它细化了土地发包程序,赋予了每个村集体成员公平的承包权,巩固了家庭承包制度,完善了违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民事责任的承包,对促进农村土地的合法、高效流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农民对土地寄于的期望很高,土地问题则更加突出。笔者对2004年垦利县土地纠纷案件进行调查后发现,2004年垦利县法院共审理土地纠纷案件86件,其中判决37件,调解18件,撤诉28件,移送1件、驳回起诉2件。其中村民联名要求确认合同无效的案件6件,解除合同的4件。这与2003年的土地纠纷案件共20件相比,土地纠纷案件上升了4倍多,村民联名起诉案件则是以前没有过的。作为一名法官,我参与审理了其中大部分案件,对这些案件的成因既有现实的感官感触,又有理性的思考,现对土地纠纷案件的特点及原因作探析如下。
一、土地纠纷案件主要特点
(一)土地发包程序不合法,违反民主议定原则。
在审理的这些案件中,笔者发现,案件所涉土地没有一个是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节所规定的土地承包的原则和程序办事的。这些合同,大多为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与承包户签订,但合同没有根据该节第18条第(3)项规定,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的同意。这些土地承包合同严格来讲都是违法的,是不合乎法律规定的。
(二)土地纠纷案件涉及人员多,群体化明显,不加以控制矛盾容易激化。
土地纠纷案件,大多涉及人员较多,并且为大多数村民所关心,一旦处理不慎会造成村民上访。2004年8月份,垦利县垦利镇民丰村近200户村民联名起诉该村第五生产小组,要求确认该小组与他人所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无效。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这200户村民多次到垦利镇人民政府和垦利县人民政府上访,并一度局面难以控制。2004年9月份,垦利县黄河口镇十三村的100多户村民起诉该村第一村民小组,要求确认该小组与他人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无效,该小组村民亦集体到垦利县人民政府和东营市人民政府上访。
  (三)土地利益争执激烈,矛盾具隐蔽性和突发性。
  土地纠纷案件,利益争执的激烈是其他案件无法比拟的。垦利县垦利镇民丰村200户村民联名上告案,全体村民都来到法庭参加庭审,致使法庭内拥挤不堪,庭审时,原、被告均有过激言词,特别是原告村民依仗人多势众,有些人甚至出言不逊,双方以致发生口角,幸好在法庭的有效控制下得到了平息。土地纠纷案件还有隐蔽性的特点,这些矛盾大多为村民内部矛盾亦或村民与村集体的矛盾,这些矛盾因双方都碍于情面不点破而暂时隐蔽起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对利益的追求会突破人的情面而突然爆发,土地纠纷的这种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较之其他的矛盾,具有更难处理的一面。
  (四)土地纠纷所涉土地往往四至不明确。
  通过对土地纠纷案件的庭审分析及对其他的一些土地承包合同的侧面考察,很多土地承包合同均没有承包土地的明确的四至,当事人也很难准确说出土地的四至。
(五)土地纠纷案件季节性、时间性强。
土地纠纷案件有较强的季节性,这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这类案件一般集中在春播或者秋种时。另外,村委班子换届之时也是土地纠纷案件多发时间。鉴于土地纠纷案件的季节性特点,法院处理这类案件则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一般都尽量在农作物播种前做出处理,从而维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防止矛盾的激化或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二、土地纠纷案件成因探析
近年来,土地纠纷之所以呈迅猛上升之势,有着深刻的社会及历史背景,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效益的大幅提升,是土地纠纷案件增多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和农民问题重视度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也是空前的。2004年中央一号文 着重于让农民减负增收,以“两减免、三补贴”为抓手,启动了城市资源施惠农村的历史转变;2005年中央一号文则立足于使农业强身健体,以农业综合生产力建设为手段,开始打造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二个中央一号文,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中央对农业前所未有的支持和期待。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的农业这二年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土地效益增加明显。以垦利县为例,垦利县亩产棉花约300公斤。2002年,棉花每公斤价格约为4元左右,每亩土地毛收入约1200元。2003年,棉花价格一度飙升到每公斤8元左右,亩产值则达到了2400元。可以说,利润成倍增加。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土地的收益所带来的诱惑是巨大的,农民对土地的渴求也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个新的高潮,许多在城镇打工的村民也开始走回家门承包土地,以求好的收入。原先许多被弃耕的土地开始有人争相耕种,承包户开始收回原先转给他人代耕的土地。新形势的变迁,农民对土地渴求的加强成了争执发生的现实诱因,土地效益的增加则成了土地纠纷案件增多的根本原因。
垦利盐碱地较多,原先人们对这类土地期望值不高,有许多被弃耕。有些辛勤的农户就在这些无人耕种的盐碱地上耕耘,使土地得到了改良。现在随着土地效益的增加,村集体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在多数村民的强烈呼吁下,开始要求收回这类土地。如垦利县黄河口镇东增林村诉王会美收回土地案,王会美于80年代初开始耕种该村一弃耕地,2004年,该村村民看到土地收益较好,就开始要求村委收回土地,村委遂诉至法院。
(二)农民法制意识的增强,与村领导班子法制观念相对滞后,不依法进行土地发包之间的矛盾是土地纠纷案件增多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我国正日益建设成为更文明、法冶的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农民面对日益开放文明的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例,面对新闻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潜移默化中他们法制意识得到了不断强化,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他们的首选。当遇到纠纷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再姑息、躲避、忍让,而是大胆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对而言,农村集体组织的领导成员,则未能顺应时代潮流。他们大多用老经验、老办法来解决各类矛盾,不能将自己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观察分析问题,更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学法用法,不能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他们不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仍用老经验来办事。同样的情况及问题,随着农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再用老一套办法来行事是不能取得好效果的。透过农村土地纠纷案件分析,正是由于村领导未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作风,未按土地承包法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土地发包,并且还存在任意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导致土地纠纷的发生。如垦利县黄河口镇西增林村诉吴宗河案,垦利县职教中心诉李四杰案。两案均为双方合同到期前发包方为谋取更大利益而要求将土地收回,侵犯了承包户的经营权。
(三)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指导监督不力,政府不依法给承包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也是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
乡(镇)人民政府对农村工作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村两委直选的展开,乡(镇)人民政府的监督指导能力弱化,不能及时对村委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8条规定:“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心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看出,乡(镇)人民政府对农村土地发包中的部分土地向外发包是有批准权的,通过批准行为来监督和指导农村发包土地的有序展开。同时,对于农村承包户依法承包土地的,《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都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该证是确定承包户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但是,通过所审理的土地纠纷案件可以看到,土地向外发包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的几乎占不到三分之一。很多承包户根本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造成土地权属模糊,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四)垦利土地状况特点及合同的不规范性也会导致土地纠纷的产生。
垦利县位于黄河入海口,这里土地辽阔,盐碱地丰富,每年新增滩地较多。作为一个人口少面积大的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较大,且其中荒碱地较多。这导致许多情况下,发包方发包土地实行指定地片法,即给这块地起一个简单的地名,如“村南坝东地”、“河滩地”等,然后把承包户叫到该地指认一下,或者干脆问承包方知道不知道该地块,知道的话就直接签订合同。这些合同中,根本没有详尽的四至,更没有确切的亩数。合同书中的亩数仅为双方估算数。这类合同很不规范,导致这类案件开庭时,很多情况下双方对土地的实际亩数均不能准确的说出,四至也仅能说出大体方位,致使许多情况下与邻地承包户或者合同双方产生纠纷。譬如垦利县河口镇辛庄场村诉张其增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一案,该村就不能指出其准确的地界,致使案件难以查明。又譬如张宝力诉垦利县永安镇六村董胜利等16人侵权纠纷案。该土地由张宝力承包,这16户村民也有该村书记和委员署名的同意他们继续耕种的书面承诺,但该书面承诺内容不详。该承诺在张宝力所定合同之前,并且16户村民已开始耕种,法院认定了该书面承诺的合同效力。像这类合同不规范的案件也并不少见,
(五)《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缺陷导致法院对土地纠纷处理面临尴尬。
  农村土地承包法是我国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实践证明,它对维护农民利益,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地承包以户为单位,土地承包30年不变容易引发新的矛盾。
  土地承包规定30年不变,目的在于维护农村的稳定。土地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承包则是为了巩固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分析该规定,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以户为单位进行承包经营,30年不变,假设土地承包经营后第二年又增添了人口,以新生儿为例。按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总原则,该新生儿将在29年内得不到土地(虽然该法规定用机动地等调整给新增人口,但该法又规定,机动地不足5%的不现再增加机动地。村委留机动地的很少)。在其结婚生育以前,他与其父母一块居住生活,可能感受不到没有土地带来的压力。但他成人后,假设他23周岁结婚,对象也是23周岁,与他同种情况。婚后又生育一子。他们这又是典型的一个农户,但他们在以后的六年中仍不可能得到土地。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第5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这种情况下,新的农户就可能面临吃不上饭的境地,他们会要求行使承包权,产生纠纷。
2、村民起诉要求村委分配土地案,因法院对这类案件性质认识处理不一,影响到了案件的及时审理。
现在有许多村民起诉要求村委分配责任田,原先这类案件一般由行政庭作为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后,对此类案件的审理产生了争议,行政庭以该法第53条的规定为由认为这类案件应由民庭进行审理。该条规定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而民庭则依然认为,村委会分配责任田的行为是行使公权力,这类案件仍属行政案件,应由行政庭进行审理。所以村民起诉后被法院内部推来推去,不能及时依法做出处理,致使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又引发新的矛盾。
三、对策
面对如此多的土地纠纷案件,面对土地纠纷的上升态势,如何妥善处理这类案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村两委成员的法制宣传教育。
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旨在提高村两委成员及村民的守法意识和合同意识,规范村两委的发包行为。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9条规定,按5个程序签订承包合同: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承包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召开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公开实施承包方案;签订承包合同。同时,扼制村委的各种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苗头性行为,将纠纷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政府进行土地详查,明确土地权属并加强对村委土地工作的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村委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特别是土地发包的全程监督,以维护村民承包经营权的落实。规范土地合同样本,指导村委依法订立合同,减少订立合同中的随意性和粗放性,细化合同条款,明确合同责任。为了进一步搞好土地工作,政府部门应该依法进行土地详查,在以前详查的基础之上,了解土地现状及不安定因素,进一步明确地界,确定一些新增地及权属不明地的权属,并及时发放权利证书。通过及时确权并排除隐患达到减少土地纠纷的目的。基层乡(镇)人民政府还要在土地纠纷中积极发挥作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1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纠纷,可以请求乡(镇)人民政府调解解决。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最了解土地的现状及纠纷的产因,可因势利导的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三)法院内部对土地纠纷案件进行妥善分工,及时审理,防止矛盾激化。
因各地法院对村民要求分配责任田处理不同,最高人民法院应该尽快出台司法解释解决这个问题。在未出台解释之前,笔者认为,土地纠纷案件要分情况由不同庭室进行处理。村民要求分配责任田案,应由行政庭进行审理。理由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3条虽然规定了侵犯土地承包经营权应该承担民事责任。但该法第22条规定,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产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此之前,村民的权利为有权依法承包农村土地。通过这两条分析得出,仅以第53条的规定就认定此类案件由民庭受理显然理由不充分。笔者认为,村民有两种权利,在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合同生效之前,是承包权,而签订合同并生效以后,是承包经营权,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承包经营权受到损害承担民事责任有法律根据,侵犯承包权承担民事责任则无法律依据。此类案件村委会行使的权利属公权力范畴,应该由行政庭进行依法处理。其他的土地纠纷案件,大多都是侵犯承包方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应由民庭进行审理。对这类案件宜及时进行审理,进行合法分工也正是为了防止内部相互推托,延误案件的处理,造成矛盾进一步扩大。
(四)丰富纠纷解决机制。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1条的规定,土地纠纷解决方式有三种:调解、仲裁和诉讼。其中,调解作为其中的一个方式,应该大力加强和进一步丰富。调解可分为当事人双方自行和解、第三人或者村委会主持调解、基层乡(镇)人民政府主持调解。在此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调解还应贯穿于仲裁和诉讼之中。不管是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还是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是应当多做调解工作,切勿轻率处理。调解时,可找一些德高望众的第三者帮助调解,也可以让村委领导或者基层乡(镇)人民政府信访部门或者司法所出面协调。总之,不管什么方法,就是让土地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调解解决矛盾,防止矛盾升级。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